倉庫/采購/PMC人員必須要知道的庫存管理4個關鍵控制點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企業管理交流 』
1、庫存數據 這是第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信息,然而許多人并沒有認知到它的重要性。 庫存信息至少包括了以下的內容: 1)產品目錄 某個SKU是哪個產品家族的,類型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用在什么地方,或是賣給哪些客戶。如果是原材料,我們通過BOM來實現控制,按理說是有清晰的原料與成品對應關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并非總是如此。 有些原材料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例如汽車雨刮器上的橡膠條,有些膠條的材料和性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長度。 當某種膠條庫存不足時,工廠會把較長的膠條切短,從而保障繼續生產。如果這種物料替代沒有被記錄下來,就會造成庫存管理的失控,缺貨的問題難以解決。 2)物料狀態 狀態可以分為: 開發中:樣件正在開發,還沒有得到工程、質量和采購等部門的批準。 活躍的:樣件已經被批準,可以向供應商批量采購。 已被替代:原有的物料已經發生了工程變更,被新的物料替代,不可繼續使用。 不活躍的:該物料已經停止生產或銷售。 在以上的狀態中,除了活躍狀態,其他都應該被限制購買。物料的狀態信息需要被及時更新,由富有經驗的人員進行維護。然而,這項基本的工作可能會被忽視。 3)采購價格 采購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年度降價或是原材料價格漲跌而調整。采購人員應該在價格變動之后立即更新,否則當供應商開票后,財務就會因為價格不一致而暫停付款,直至問題搞清楚后才能安排打款。這種事后的來回確認會消耗許多時間精力。 4)供應商交貨前置時間 這是指從供應商收到訂單,直到貨物準備好需要的時間。如果運輸是由供應商負責的,這部分時間也要考慮在內。前置時間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外部和內部環境變化而調整。 在疫情流行期間,許多工廠受到人員不足或物流中斷的影響,導致了更長的交貨期。在春節假期前后,很多外地工人要返鄉過年,每年這段時間工廠生產都會受到波及,交貨會有延遲。 5)最小起訂量 也就是所謂的MOQ,在開發產品的階段,供應商會提出一個最小起訂量的要求,這是為了保障生產效率。此時供應商提出的MOQ可能只是一個預估的值,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交付后,我們就要重新審核MOQ。 如果最小批量超過了半年的用量,我們就要和供應商協商降低MOQ數量,如果對方同意更改,那就可以減少相關SKU的采購數量,從而控制住庫存。 6)SKU的預測需求量 如果是供應了一段時期的SKU,就能獲取到過去的平均需求量,這是“向后看”。我們可以使用每周消耗量這個指標,當然也可以使用每日或是每月用量,這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而定。 相比之下,每周比每日用量更加具有穩定性,又比每月用量靈活,因此,以周為時間單位比較合理。除了看過去的實際消耗量,我們也要使用需求預測,這是“向前看”,預測未來12個月的客戶需求。 為了更好地把握需求,可以結合過去和未來的數量,使用簡單平均、移動加權或是指數平滑等模型進行模擬。 7)可用庫存的覆蓋 庫存到底能使用多久?這需要計算庫存的覆蓋時間。我們要把全部庫存數量,包括在倉庫、外部租用倉庫,和運輸在途的數量全部匯總,然后減去需求預測數量,就能算出庫存的可用天數。由于需求是一直在波動的,所以我們要定期更新信息,掌握及時的庫存覆蓋數據。 8)產品生命周期結束日期 新品問世,就會有老產品被淘汰。市場部會提供生命周期結束的物料,我們需要及時更新物料狀態,以免造成呆滯庫存。 以上幾點是高效庫存管理的基礎。我發現許多公司都忽視了其中的某些環節,強烈建議大家多花點時間檢查,并定期更新信息。 2、庫存總持有成本 我們總是希望獲得價廉物美的商品,而現實中的情況更多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只關注于價格,就會被短期利益蒙住了眼睛,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包括以下的方面。 1)交貨前置時間 較短的交貨時間可以快速應對客戶的需求波動。如果我有兩家供應商,價格相差無幾,但是交貨期不同,我一般會選擇前置時間更短的那家。這樣我可以等一陣子再下單購買,不用急著采購。如果在這段時間里,需求數量減少了,我就可以避免過量采購。較少的存貨數量也能減輕庫存管理的壓力。 2)供應商的可靠性 有時候我們會在現貨市場上詢價,例如運輸采購,這是一個公開的市場,許多物流公司都聲稱他們有豐富的運輸資源,優質的服務和貼心的價格。 但在實際操作中會發生一些意外的情況,比如某些物流公司在贏得一次業務的報價后,在準備執行運輸任務時,會突然告知當時的報價做錯了,實際費用會更高,想要讓客戶批準新的價格。 這種行為是很不專業的,必將招致客戶的反感,即使同意了這次,下一次也不會使用這家運輸商了。除了價格,交貨時間的可靠性也很重要,這更多地體現在原材料供應商身上。已經承諾的交貨期一推再推,這會消磨客戶對供應商的信心。 3)產品質量 不合格的產品會造成額外的管理成本。在庫存管理方面,不合格品不能用于生產或銷售,在處理意見未確認之前,物料只能放置在隔離區里。 在此期間,供應商暫停交付問題產品,工廠也不能進行生產裝配,這些相關的損失往往是被忽視的,因為它們很難被準確地量化,卻又是客觀存在的。 3、手工管理采購訂單 由于害怕缺貨,許多公司仍在使用手工下采購訂單的模式。由于人具有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害怕由于缺料而受到指責,往往會過量地下采購訂單,這種現象很常見。 還有一種情況會導致過量采購,當計劃員的工作量超負荷時,他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析,于是就一股腦地把訂單都釋放出去,以此來緩解缺貨的風險和過重的勞動量。 完全依賴于手工管理訂單是不可行的。企業必須使用系統來管理庫存和采購訂單,讓ERP自動計算需要采購的品種和數量,然而進行人工核對,確保物料的參數都設置正確。 人腦并不擅長于重復性地計算工作,應該把這些事情交給電腦完成,然后由計劃員進行復核,或是對于特殊情況進行手工處理。 4、讓采購計劃員坐在庫存旁邊 這不是真的讓計劃員在庫存旁邊辦公,而是讓他們盡可能地靠近倉庫,離他們負責的物料越近越好。 庫存對計劃員來說只是一些編號和數字,如果沒有多年的經驗,他們很難對自己采購的物品有深刻的了解,也就難以感受到過量或短缺庫存的影響。 只有讓計劃員接近實物的庫存,他們才能每天看到自己負責的物料,發現貨架是空空如也,還是堆積如山。 我曾經管理過物料采購的團隊,起初計劃員都是和其他部門的同事在開放式辦公室。這種模式的優點是便于溝通,特別是和市場、質量、財務等部門很近,方便大家交流業務。 但缺點是離倉庫太遠,每次去庫房都要穿越碩大的廠區,所以有些人平時很少去現場查看物料的情況。不常去倉庫就會與現實脫節,計劃員們意識不到過量庫存的問題,特別是那些用量較少的Slow moving物料,它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盲區。 所以有條件的話,我們應在倉庫旁邊建一個辦公室,讓負責庫存的人坐在那里,讓他們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經手的物料,對庫存數量的變動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該文章在 2024/7/30 10:13:47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