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該公眾號可參與評論
寫評論
已評論
習大大最近發話了,在兩會上朝著全國拋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互聯網+”——從這種命名方式上,我們就能夠感到一陣陣的互聯網氣息拍面而來。習大大為“互聯網+”背書,BAT 都覺得自己萌萌噠,我供不上貨,我質量不高,我不養上游研發,但我知道我是個好企業。
百年積淀、成熟行業、多年經驗這些詞轉瞬之間被“傳統行業”四個字化零為整,一桿子被互聯網思維打翻在地從此不可咸魚翻身。也有一些企業舊的業務全扔了,一門心思的想要湊上互聯網這班順風車。這就好像是有些人可以靠本事吃飯,非要學別人靠臉賺錢,結果臉被刷沒了武功也廢了。
一個“互聯網+”讓兩會上的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和雷軍占盡了風光,仿佛互聯網已經占盡了一切先機。互聯網企業的傲慢在于,他們什么都不懂,并且如此理直氣壯。而讓傳統企業畏之三分的是:盡管互聯網企業什么都不懂,他們卻還是做的風生水起。
以前我們總說,iPhone 由一群中國人組裝好運往國外,再由一群中國人代購回來賣給一群中國人。互聯網思維也大抵如此:互聯網企業對萬物的顛覆,一方面依靠著這些擁有幾十年積累的傳統行業,一方面破壞著這些傳統行業幾十年的積累,以極低的價格將上游供應鏈的利潤壓縮到零,然后自己賺的盆滿缽滿。
產業升級的重心顯然在傳統產業里,互聯網企業只是錦上添花。其實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做互聯網餐飲,好吃的還是那些做美食出身的;能夠長時間活躍在新媒體自媒體圈的,大多數都是媒體出身的那些人;小米手機究竟能出貨多少,最終還是要富士康來決定。
當然,這意思并非讓你如湘鄂情那樣公司改個名字和中科院合作一下然后強行互聯網。畢竟,八級大風吹得起豬,但吹不起大象。
少說道理我們還是多講故事: